攝大乘論講記-第二項 辨差別

第二項 辨差別

甲 正辨差別

又此轉依,略有六種:一、損力益能轉,謂由勝解力聞熏習住故,及由有羞恥令諸煩惱少分現行、不現行故。二、通達轉,謂諸菩薩已入大地,於真實非真實、顯現不顯現現前住故,乃至六地。三、修習轉,謂猶有障,一切相不顯現,真實顯現故,乃至十地。四、果圓滿轉,謂永無障,一切相不顯現,最清淨真實顯現,於一切相得自在故。五、下劣轉,謂聲聞等唯能通達補特伽羅空無我性,一向背生死一向捨生死故。六、廣大轉,謂諸菩薩兼通達法空無我性,即於生死見為寂靜,雖斷雜染而不捨故。

究竟的「轉依」,雖是無住涅槃,但從轉捨轉得的少分全分等建立「六種」。六種轉依,顯示離染還淨的層次,顯示大小二乘的差別。

「一、損力益能轉」:「由勝解力」熏成「聞熏習」,寄「住」在賴耶中,能對治雜染,使染習漸漸減少,清淨聞熏習漸漸增多。雖是熏習的消長,也減捨了染力,增益了淨能。同時,因勝解聞熏力,菩薩雖少作微惡,也生大慚愧。由聞熏「及由有羞恥」力,能「令諸煩惱」減輕,或「少分現行」,或某一部分「不現行」。這樣的轉依,勝解行地的菩薩也能做到(諸譯本沒有不現行三字)。

「二、通達轉」:諸菩薩從「已入大地」「至六地」,在根本智通達諸法的法性,於「真實」「顯現」「現前住」的時候,非真實的義相就「不顯現」;在「非真實」義相顯現現前住的時候,真實的空性就不顯現。到第七地才進到純粹的無相觀,所以真妄出入的境界,到六地為止。真實的法性現前,所以叫通達轉。從初地至六地總名通達位。《成唯識論》說初地是通達,二地以上叫修習。在大乘經論中,有此二種不同的存在(依天台家說,一是別教,一是借別明通)。

「三、修習轉」:從七地「乃至十地」的菩薩,「一切」遍計執性的義「相不」再「顯現」,無相的「真實顯現」,但這是從它的大體而說。這時,「猶有」所知「障」未淨盡,七地還有功用,八地菩薩雖做到無功用行的地步,但利他仍是有功用的,所以還須不斷的修習到障盡智圓的佛地。

「四、果圓滿轉」:成佛時,「永無」煩惱所知二「障」,「一切」義「相不顯現」,而「最清淨真實」的法界徹底「顯現」。這最清淨的真實,圓融無礙,能「於一切相得自在」,無所不能。果圓滿即是三德具足:永無有障,諸相不現,是斷德;最清淨法界真實性顯現,是智德;於法自在廣利眾生是恩德。

上面四種轉依,是大乘轉依的層層深入,再約大小差別說。

「五、下劣轉」:這是「聲聞」緣覺「等」的轉依。他們「唯能通達補特伽羅空無我性」,不能通達法無我性,了知唯識,圓見清淨的法界性。不悟唯識,也就不知生死涅槃無差別,因此專求自利的小乘,就「一向背生死,一向捨生死」,這是下劣乘的轉依。

「六、廣大轉」:這是「諸」大乘「菩薩」的轉依,不唯通達補特伽羅無我性,且「兼通達法空無我性」:能「於生死」一切法「見」到它本來「寂靜」,依依他起而顯現的義相本不可得,所以捨無可捨,完成「雖斷雜染而不捨」生死的無住涅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