攝大乘論講記-第四項 顯殊勝

第四項 顯殊勝

聲聞等智與菩薩智有何差別?由五種相應知差別:一、由無分別差別,謂於蘊等法無分別故。二、由非少分差別,謂於通達真如,入一切種所知境界,普為度脫一切有情,非少分故。三、由無住差別,謂無住涅槃為所住故。四、由畢竟差別,謂無餘依涅槃界中無斷盡故。五、由無上差別,謂於此上無有餘乘勝過此故。

這裡以五種相簡別聲聞智與菩薩智的不同,也就是顯示大乘慧學的所以殊勝。大乘的無分別智──實相般若,有何殊勝?「一、由無分別差別」:菩薩智是於「蘊」處界「等」一切「法」離戲論名言的「無分別」,小乘只是離四顛倒分別的無分別,於蘊等法還是有取有得。「二、由非少分差別」:這又有三義:(一)、菩薩是「通達」我法二空性的「真如」全分,小乘唯通達我空真如的少分。(二)、菩薩遍學一切,遍「入一切種所知境」,極其廣大;小乘緣境有限,不在一切境界上轉,所以像阿賴耶識等深細境界,非小智所知。(三)、菩薩發願「普為度脫一切有情」,是多分的;小乘有時雖也現通說法度眾生,但畢竟是很少的。這三者,菩薩都是「非少分」的,與小乘的少分不同。「三、由無住差別」:小乘所住的是無餘涅槃,偏空真理,大乘不住生死,不住涅槃,以「無住涅槃為所住」。「四、由畢竟差別」:「無餘依涅槃界中」,菩薩的法身盡未來際,「無斷」無「盡」度眾生,所以《金剛經》說:『若卵生若胎生……非無想,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』。小乘人住無餘依涅槃界中,如薪盡火滅,究竟的歸結與大乘智不同。「五、由無上差別」:聲聞乘上有緣覺,緣覺乘上有菩薩,故此二乘是有上乘,二乘的智皆是有上智。菩薩乘即是佛乘,「無有餘乘勝過此」上。這五種差別,就是大小智慧的差別。

此中有頌:諸大悲為體,由五相勝智,世出世滿中,說此最高遠。

這以偈頌稱讚無分別智的殊勝。菩薩由「五相勝智」,以「大悲為體」,所以在「世」間得到人天的圓「滿」果「中」,在「出世」所得到三乘聖果的圓滿中,可以「說此」菩薩的妙果,「最高」最「遠」。圓滿究竟的佛果,非凡小可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