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乘廣五蘊論講記-(9)不放逸

(9)不放逸

云何不放逸?謂放逸對治;依止無貪乃至精進,捨諸不善,修彼對治諸善法故。謂貪、瞋、癡及以懈怠,名為放逸;對治彼故,是不放逸。謂依無貪、無瞋、無癡、精進四法,對治不善法,修習善法故。世、出世間正行所依為業。

這個「不放逸」心所,是對治「放逸」的,所以先解釋放逸。「放逸」這兩個字,用中國話來講也可以講的,好像一隻被栓起來的狗或貓,一把牠放掉了,牠到處亂跑,說不定把田裡的菜、麥弄壞了,說不定把家裡什麼東西打壞了。「逸」就是跑了去了,所以這個形容叫「放逸」。我們普通人的心都是放逸的,都是在外面世間境界上跑,看到這樣、看到那樣。心在外面跑的話,種種不好的、不善的事情都會做,這一種心亂跑亂闖,自己沒有把握,自己做不得主的,跑了、做了壞事,有的自己都不曉得。

這個放逸的心所法,下面就解釋說「謂貪、瞋、癡及以懈怠,名為放逸。」在這個地方來講,它是沒有實體的,就是貪、瞋、癡、懈怠。分開來講,貪是對境界起貪心,瞋恨心是瞋,癡是愚癡、懞懞懂懂的,懈怠是疲疲沓沓、懶拖拖的,什麼好事都不想做,一點精神都打不起來做好的事。假使講他,他也懂得的。「好、好,我明天做。」「我現在家裡事情多,我過幾年,我一定要做。」今天推明天,明天推後天,過幾年再做。佛法上講起來,這都是懈怠,真正好的事情,應該馬上去做。趕緊做都來不及了,那裡好推呢?推三推四的,這種都是懈怠心理。

有了貪、瞋、癡、懈怠,合起來就是放逸心。起貪、起瞋、起癡、懈怠,不想為善,不想好好地做事,只想到壞的貪、瞋、癡上,這個人就是放逸。反之,「捨諸不善,修彼對治諸善法故。」能夠捨棄種種的不善法,能夠修對治種種不善法的善法。比方「無貪」是對治貪的,「無瞋」是對治瞋,「無癡」是對治癡,「精進」是對治懈怠的。「謂貪、瞋、癡及以懈怠,名為放逸;對治彼故,是不放逸。」能夠對治放逸的,就是不放逸,就是「無貪、無瞋、無癡、精進」這四種能夠離惡行善的心所的綜合活動。

經上講一切善法皆以不放逸為本,不放逸重要得很。佛能夠修行成佛,也是要靠這不放逸的心。假使一個人隨隨便便的,明明知道好的,也不想做,也沒有積極心做,對壞的事情也隨隨便便的,那什麼好的事情也做不成。真正行善,是要打起一番精神來的。「世、出世間正行所依為業。」無論是世間上的好事情,或者是佛法中出世間的好事情,比方八正道、發菩提心、修菩薩行乃至種種,都是依不放逸而起。不放逸是世、出世間的正行所依,如果沒有不放逸,世、出世間的正行不可能成就,所以說一切善法皆以不放逸為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