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-第三項 道智大經──重智慧

第三項 道智大經──重智慧

阿彌陀Amitābha佛在西方淨土中,為大眾宣講『六波羅蜜經』、『道智大經』,是『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』(簡稱『大阿彌陀經』),『無量清淨平等覺經』所說的。這二部經的譯者,學者間雖有異說,但總是與支婁迦讖Lokarakṣa及支謙有關的。在『大阿彌陀經』中,有『道智大經』的名字,可見『道智大經』的傳出,是比『大阿彌陀經』更早的。但在漢譯的藏經中,沒有『道智大經』,所以『道智大經』的部類與性質,不容易論定。『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』,以為「道智」的原語,明顯的是「悟的智慧」(1),這大概是不會錯的。這是「先行大乘」,屬於智慧的古典,有探究的必要。經的名稱──『道智大經』,富有傳統的古典意味。在『中部』中,有『毘陀羅大經』、『毘陀羅小經』;『空大經』、『空小經』(漢譯為『大空經』、『小空經』);『苦蘊大經』、『苦蘊小經』;『牛角娑羅林大經』、『牛角娑羅林小經』等。如有兩部經,是同一地區,或所說的內容相近,就分別為「大經」與「小經」。依古代的習慣用法,從『道智大經』的名稱,可以推見還有『道智小經』的存在。

道智的「道」,依古代譯語,或是mārga,這是道路(方法)的道。或是bodhi──「菩提」的意譯。譯菩提為道,所以譯菩提心為「道意」,譯得菩提為「得道」等。然古譯的「道」,至少還有另一原語,如支讖所譯『道行般若波羅蜜經』、『道行品』的「道」。『道行品』的各種譯本的譯語如下:【圖片

『道行品』────『道行般若波羅蜜經』
『行品』─────『大明度經』
『道行品』────『摩訶般若波羅蜜鈔經』

『初品』─────『小品般若波羅蜜經』
『妙行品』────『大般若經第四分』
『了知行相品』──『佛說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』
『行品』─────『佛說佛母寶德藏般若波羅蜜多經』

『道行品』,『小品般若經』作『初品』,可說沒有將品名譯出。其他的各本,分為二類:一、『行品』。二、『道行品』、『妙行品』、『了知行相品』為一類;在「行」上,還有「道」、「妙」、「了知」一詞。『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』,與『大般若經』第四分,及梵本『八千頌般若』──Aṣṭasāhasrikāprajñāpāramitā相當。『八千頌般若』第一品,作sarvākarajñāta caryā parivarta,應譯為『一切相智(性)行品』。這可見『了知行相品』的「了知」,是「一切(相)智」的對譯。「一切智」sarvajñā,是部派佛教固有的術語(2),孳生流演而分為四名:「一切智」,「一切相智」sarvākārajñatā,「一切種智」sarvathājñāna,「一切智智」sarvajñāna,這四名可說是同一內容。這是聖者的究竟智;『大毘婆沙論』的正義,是佛智(3)。『大般若經』後分,雖以一切智為聲聞、辟支佛智(4),但在『道行般若經』──「小品」中,菩薩修學般若,是以「薩婆若」(一切智)、「薩婆若智」(一切智智)為理想的。「一切(相)智」與無上菩提的內容相同,所以支讖所譯『道行般若經』,就譯『一切(相)智行品』為『道行品』了。支讖,正是說到『道智大經』的『大阿彌陀經』的譯者(5)

進一步說,原始『般若經』的名稱,可能是:「一切(相)智」是全經的總名;行(或「相」)是對其他而立的品名。因為「一切智」與「行」,是有區別而可以分離的。如『般若經』的釋論──『現觀莊嚴論』,是印度晚期的作品。傳說該論依古本八千頌本,分全論(也就是全經)為八章,第一章名sarvākārajñatā(「一切相智性」),包括了『道行品』全部在內,沒有說「行」。現存二萬五千頌梵本Pañcaviṃśatisāhāsrikāprajñāpāramitā,與『大般若經』第二分相當,分二十四品,初品名Sarvākārajñatādhikāraḥ Subhūti Parivartaḥ,雖只包括一小部分,還是先標「一切(相)智」。所以「一切(相)智」是全經的名稱,「行」是對後而立的品名。如上列『道行般若經』系的各本,有的但說『行品』。而「大品」(『大般若經』前三分)系的各本,也有『行品』,如唐譯初分(一〇)『般若行相品』;二分(九)『行相品』;『放光般若經』(九)『行品』;『光讚經』(九)『行品』;『摩訶般若波羅蜜經』(一〇)『相行品』;「行」都指其中的一部分。『道行般若經』從『道行品』得名;『道行品』實為『一切相智行品』的古譯。「道」是「一切(相)智」,與「行」是有區別的。支讖譯「一切(相)智」為「道」,那末在他所譯的『大阿彌陀經』中,說到『道智大經』,推斷為「一切(相)智經」,是原始『般若經』──『道行品』部分,是極有可能了。

『道行品』是『道行般若經』的原始部分,古代是先出而流傳的,名為『道行經』。『出三藏記集』載:「道行經一卷。右一部,凡一卷,漢桓帝時天竺沙門竺朔佛齎胡本至中夏,到靈帝時,於洛陽譯出」(6)。這一卷本的『道行經』,就是『道行般若經』的『道行品』。道「安公為之注」,現附在『大明度經』卷一。梶芳光運博士,對『般若經』各種異本,作詳密的對比檢討,論斷為:『道行般若經』──「小品般若」先出;『道行經』中『道行品』(一部分),是原始的『般若經』(7)。『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過程』,沒有注意在『大阿彌陀經』成立以前,已有重智的『道智大經』;也不重視近代學者的研究成果──『道行般若經』的先後集出,『道行品』最先出的事實。竟以『小品般若經』為初期大乘,不是原始大乘,也就是遲於『大阿彌陀經』。該書所說原始大乘與初期大乘的區別(8),有些是我們所不能同意的。現在且依該書所舉的理由,來檢討『道行品』(古『道行經』)是否屬於後起的。

1.原始般若──『道行(品)經』,沒有佛塔信仰,沒有批評佛塔信仰,也沒有說「經卷供養」。這是般若法門,在深智悟入的原始階段,還沒有開展為攝化大眾的法門。

2.『道行品』說到了「摩訶衍」──大乘mahāyāna,但這是後起的,增補的(如下一章說),不能因此而論證『道行經』為遲於『大阿彌陀經』的。

3.「空」śūnya、「無生法忍」anutpattika-dharma-kṣānti,是『小品般若經』所說的。但在『道行品』中,說「不可得」、「如虛空」ākāśa,而沒有說「空」。說一切法「無所生」、「無生」,沒有說「無生法忍」。

4.「僧那僧涅」──「弘誓莊嚴」sannāha-sannaddha,早見於部派佛教『大事』所說;『道行品』說到「僧那僧涅」,不能證明為遲出。

5.「迴向」pariṇāma,『道行品』沒有說。

6.「法師」dharma-bhāṇaka,『道行品』沒有說,那是重在深修,而還沒有用作普化人間的方便,與沒有說「經卷供養」一樣。

7.「聲聞」śrāvaka,是『小品般若經』所說的,但『道行品』也說「阿羅漢法」,與『大阿彌陀經』一致。

8.「六波羅蜜」是部派佛教所成立的。在六波羅蜜中,菩薩特重於般若波羅蜜prajñāpāramitā,說一切有部的大德法救Dharmatrāta,已經這樣說了(9)。一般通俗的教化,泛說六度;利根深智的,闡揚般若。這那裡能用六度與般若度,來分別經典成立的先後?

9.『道行(品)經』,沒有說「發菩提心」,而說「心不當念是菩薩」(10)。其他的譯本,如『小品般若波羅蜜經』作「不念是菩薩心」(11);『摩訶般若波羅蜜鈔經』作「其心不當自念我是菩薩(12);『大般若經』第五分作「不執著是菩薩心」(13);『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』作「不應生心我如是學」(14)。這都是「不自念是菩薩」,「不自念是菩薩心」的意思。說「菩薩心」而沒有說「菩提心」,與『大阿彌陀經』一致,『大明度經』作「不當念是我知道意」(15);『大般若經』第四分作「菩提心」(16),那是受到了『般若經』後來的影響。『道行品』的原本,顯然是「菩薩心」。

依上來的分辨,可見『般若經』的原始部分──『道行(品)經』,雖重在智證,與重信的不同,多了「僧那僧涅」、「如虛空喻」,但在術語上,至少與『大阿彌陀經』同樣的早出。何況『道行(品)經』還可能就是『道智大經』呢?所以,『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過程』,泛說『小品般若經』為初期大乘,不是原始大乘,論斷是不免輕率了的!初期大乘的西方淨土說,不一定如某些祖師、學者所說的。阿彌陀佛成就莊嚴的淨土,用為攝化的方便;環境優異,來生者容易成就──不退菩提。然要得解脫,成就佛道,如說但憑信願,不用深慧,那是非佛法的!豈不見阿彌陀佛在淨土中,宣說『道智大經』?小本『阿彌陀經』,也是「五根、五力、七菩提分,八聖道分」──法音宣流嗎?

註解:

[註 71.001]平川彰『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』(一二一)。

[註 71.002]『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』卷九(大正二八‧七九五下──七九六上)。『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』卷一五(大正二七‧七四上)。

[註 71.003]『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』卷一五(大正二七‧七四上)。

[註 71.004]『摩訶般若波羅蜜經』卷二一(大正八‧三七五中)。

[註 71.005]一般作此說,然我以為支讖所譯的,是稱為『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』的那本『大阿彌陀經』。

[註 71.006]『出三藏記集』卷二(大正五五‧六中)。

[註 71.007]梶芳光運『原始般若經之研究』(五五九──六五六)。

[註 71.008]靜谷正雄『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過程』(四七──四九、六〇──六四)。

[註 71.009]『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』卷一五三(大正二七‧七八〇上)。

[註 71.010]『道行般若波羅蜜經』卷一(大正八‧四二五下)。

[註 71.011]『小品般若波羅蜜經』卷一(大正八‧五三七中)。

[註 71.012]『摩訶般若波羅蜜鈔經』卷一(大正八‧五〇八下)。

[註 71.013]『大般若波羅蜜多經』卷五五六(大正七‧八六六上)。

[註 71.014]『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』卷一(大正八‧五八七中)。

[註 71.015]『大明度經』卷一(大正八‧四七八下)。

[註 71.016]『大般若波羅蜜多經』卷五三八(大正七‧七六三下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