華雨集第一冊-云何得授記,云何不退轉,云何忍所緣,云何得決定?

云何得授記, 云何不退轉, 云何忍所緣, 云何得決定?住平等授記, 法界不退轉, 無生是忍緣, 知法得決定。

上面所說的,主要是指菩薩證悟了不生不滅之後,如何以悲願來度化眾生。而這個偈頌裏,雖然問到許多事情,主要的還是一件事。大家所熟知的金剛經裏,即談到燃燈佛為釋迦牟尼佛授記的事。佛的前生本來是在雪山修行的一位青年。他修行有成,後來值遇燃燈佛出現於世,就買了五枝花去供燃燈佛,這時候燃燈佛便為他授記。記即是記別,是一種肯定的說明,將來會如何如何。其次還談到了『不退轉』;凡是授記以後,可以得到不退轉,即是不退菩薩──阿鞞跋致。此時即得到了『無生法忍』,也就是有智慧證悟了一切法不生不滅;這也是『決定』的時候。這決定與前面所說過的決定不一樣。前面的決定,是『抉擇』之義。此處的決定,則是『正性決定』。證悟真理時,達到了菩薩決定不退轉之位。

第二偈,解說上面所問的。「住平等授記」,佛為菩薩授記,是由於菩薩已能安住於平等法性之中,內心有了真正的智慧。表面上,這位菩薩想盡種種辦法來奉承佛,不惜金錢去買了五枝花供佛;看到地面上有齷齪,就以自己的頭髮蓋住地面,讓佛踩著他的頭髮走過,佛因此就為他授記了。事實上,並不如此簡單,而重要在釋迦佛在前生的那個時候,已能將內心安住於平等法性之中。燃燈佛明白他內心的境界,所以為他授記。

其次,要如何才能得到「不退轉」呢?「法界不退轉」。法界即真理的一個別名。般若經中,提到諸法實相,共有十二個名字;例如真如、法性、空性、法住、法位……等都是真如實相的別名,法界也是其中一個。法界,本來有多種解釋,主要的是指一切法無差別性;所以有一部論,名為『法界無差別論』。若能證悟到法界,即可以得到不退轉。尚未達到不退轉的,可能會退轉的。如一個人修了布施、持戒等許多功德,若不能與法界真理相應的話,則不論他可以享有多大的福報,但是久而久之,終會歸於烏有。但若是能與法界相應,那麼這些功德永遠不會有窮盡的。譬如有一杯水放在那裏,我們可以將它一口就喝乾了;即使不去喝它,日子久了它也是會慢慢地乾去、消失。若將這杯水倒入大海之中,這些水將永遠不會消失,因為它已與一切水無二無別,遍一切處。我們的一切功德智慧,若不能夠與法界無分別的真理相應的話,則好像水被盛在杯子之中,終會消失;若能夠與法界的無差別性相應,則可以不增不減。所以,若精進修行,還沒有達到與法界相應的程度便停下來,則很快地就會忘記,而從原有的大乘境界中退下來。若一旦達到與法界相應的程度,則得到的便是永遠得到,再也不會退轉。

「無生是忍緣」,不退轉的菩薩,得無生法忍。忍是一種智慧,與忍辱的意思是不同的。此處,可以將這忍字解釋為透徹的『認』知,即能夠將事物在內心中認得清清楚楚,能夠透徹地了解它,這便是忍;所以忍是智慧的別名。能夠證悟一切法不生不滅的智慧,即稱之為『無生法忍』。所以忍所通達的所緣境界,是無生,一切法不生不滅的真理。

「知法得決定」,此處的『法』即是法性之義。證悟通達了法,即達到了真理的境界,到了決定的位置,從凡入聖,不再流轉生死了。這『平等』、『不退轉』、『無生』、『決定』四事,指的是同一階段的不同含義。

菩薩修行到了這高深的階段,進一步即可以成佛了。下面的頌文,都是有關成佛的事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