華雨集第一冊-云何忍眾生,罵詈及呵斥,心終不起瞋,倍增生歡喜?

云何忍眾生, 罵詈及呵斥, 心終不起瞋, 倍增生歡喜?我為眾生醫, 療治眾病患, 若聞惡言已, 不起於瞋恚。

此處說的是忍辱波羅蜜。當遇到惡人當面或背後罵辱自己時,要如何來忍?就像金剛經所說:佛過去生中當忍辱仙人時,歌利王割截他的身體,要謀取他的性命,他都還能夠忍受。但一位凡夫,當受到毆打、辱罵、毀謗、冷言冷語地諷刺,儘管語言本身是一句空話,但是聽到時心裏還不免會難過,脾氣暴躁的人甚而會氣得跳腳。在這種情況下,我們該如何地來培養忍辱的精神呢?首先,我們可以從理上去思考:別人罵我們一句話,我們把這句話看作另一種語言,那麼對於一句聽不懂的話如何會生起瞋心?或者就將他那句話,拿來逐字分析,就發現各個字各有他不同的含義,並沒有什麼不好,那麼把它合起來,為什麼要氣惱呢?例如,在我的家鄉,稱人為老太婆,是極不恭敬的,但是到了貴州,老太婆卻又成為一種尊稱,聽者會感到非常高興。這可見不同的習俗,對語言有不同的詮釋。有的人聽到謠言,即會說:謠言止於智者,時間久了自可證明,說我好我並不就是好,說我壞我也並非真正就壞。如此,能夠多想一想,也就不會生起瞋恚,而終能達到心中無事的地步。

本經對菩薩開示另一種降伏瞋恚的方法:「我為眾生醫,療治眾病患,若聞惡言已,不起於瞋恚」。現在的情況,比起從前已經是好多了。從前醫生為人治病,常會被病人罵,尤其是得了瘋病的,更是大吵大鬧。所以菩薩若能把眾生當做重病的病人一般,也就不會因對他好而他不但不領情,反而罵你一頓而大感氣惱了。此由於病人為病痛所纏,已是昏頭昏腦,有些甚而神經失常,我們只有同情他,並且還要設法救助他。有了這樣的觀念,也就不會生起瞋恨心了。

儒家也教我們當有人對不起自己時,就應該自我反省,看自己有沒有對不起他人的地方,以後就加倍地對他好。若他還是依然故我,則可見他只不過是一個不懂事的人,理會他做什麼?這些都是學大乘佛法者,對付呵斥侮辱自己的一些最基本的方法;如此瞋心即可漸漸減少乃至不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