勝鬘經講記-己二 廣明

己二 廣明

庚一 出聖諦體

辛一 歎甚深

聖諦者,說甚深義,微細難知,非思量境界,是智者所知,一切世間所不能信。何以故?此說甚深如來之藏;如來藏者,是如來境界,非一切聲聞緣覺所知。如來藏處說聖諦義,如來藏處甚深,故說聖諦亦甚深,微細難知,非思量境界,是智者所知,一切世間所不能信。

此下廣明,先約如來藏,也即是佛性,來說明聖諦的體性。「聖諦」是什麼?是「說」那「甚深義,微細難知」的。大乘經常說:『甚深最甚深,微細最微細,難通達極難通達』。因為,聖諦是凡夫、二乘,甚至菩薩也不能完全了達的,要有窮深極細的佛智才能通達。聖諦「非思量境界」,思量即凡夫二乘菩薩的尋思。以有漏、或緣世俗事的心心所,分別境界,即思量境界。聖諦是無漏無為的,所以不是尋思心所及。所以,這「是智者」自覺自證「所知」,是「一切世間所不能(不易)信」的。佛法是唯有聖者證知的,一般人從來沒有知道過。言說不到它,分別心推度不到它。然聽聞思惟佛法,不是沒有用的。如佛『為無明㲉藏世間開現演說』,佛從無可言說處作方便善巧說。如畫月一樣,用樹梢,和雲層等來襯托,使人能明白它是個月亮──當然不是真的月亮。但真的月亮,可能從此而認識。依佛所說,聽聞、思惟,照著做去,即可證到。切勿因為甚深微細難知,而生起無從明了的錯覺。

上來略明聖諦的難信難解。然聖諦究「何以」如此?因為「此」聖諦,是「說」那「甚深如來之藏;如來藏」「是如來境界」,這當然「非一切聲聞緣覺所知」了。聖諦微細難知,即由於約甚深如來藏說聖諦;甚深如來藏,是如來證知的境界,不是聲聞緣覺所能了知的,所以聖諦也就甚深難知了。

什麼是如來藏?依《佛性論》,這可以從:一、(所)依止藏,二、隱覆藏,三、(能)攝持藏的三義來說明。如即如如,無二無別的諦理,真諦是法法如是的。如如,本沒有什麼來不來。如寶珠,本來明淨,即無所謂來不來,然約琢磨寶珠的塵垢,使寶珠的明淨,能具體的顯露出來,所以名來。因此,如來即體如而來,而如如實沒有來不來可說。如──如來,即法空性。如《金剛經》說:『如來者,即諸法如義』。約所證說,但名如如,約能證說,即如如智,如如、如如智,平等不二,名為如來。如何是如來之藏?藏,是胎藏的藏。約依止義說,藏是依止義,如胎藏為所依止處。如來──一切平等法性,遍一切處,一切眾生不離此如來性,不出法性外;如如法性為眾生的所依止處,即如來藏。所以有處說:『一切眾生是如來藏』。約隱覆義說:法性是本來清淨的,但無始以來,為煩惱垢所隱覆,不能顯現。如嬰兒在胎藏中一樣。如來平等法性,為煩惱所覆障,所以名如來藏。約攝持義說,如來,即契證如法性而來的,具有十力四無所畏三不護十八不共法等無邊功德。但這些如來功德,不是到成佛始生,否則就成為無常了。眾生位中,就攝持得無邊功德性。《華嚴經》說:『一切眾生,皆具有如來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』,即是如來藏義。眾生位中過恆河沙的稱性功德,近於唯識宗所說的無漏法種。平等法界中,攝持得無邊功德性,故名為藏。所說如來藏義,都是約眾生位說的,即顯示一切眾生的真淨因。如來藏的稱性功德,眾生本具;到成佛,攝得功德性的如來藏,還是一樣,但此時無邊功德,離垢障而顯發出來。真常妙有一乘的經典,都以此為根本。

以下結歎。本經依「如來藏處說聖諦義,如來藏處甚深,故說聖諦」也「甚深,微細難知,非思量境界,是智者所知,一切世間所不能信」。